取友为急
学生时代的毛泽东,长于交友。从高小时期开始,毛泽东即有了“取友为急”的念头,他的好朋友萧子升、萧子璋兄弟,就是他东山高等小学堂的同学。在第四师范学校、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期,更是广交朋友。除老朋友萧家兄弟外,蔡和森、陈昌、罗学瓒等不但是他的莫逆之交,后来也成了他的革命同志。更为经典的,是他的“二十八画生征友”活动,广为人知,传为佳话。
亲师而外,取友为急
学生时代的毛泽东,重视交友,他的交友,是为救国救民寻找志同道合之人,而不是在为了扩大自己的“人脉”。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:“来日之中国,艰难百倍于昔,非有奇杰,不足以言救济。”“奇杰”就在那些满怀救国抱负,而又潜心学习的“有志之士”中。但“奇杰”终非圣贤,单凭个人的奋斗,并“不能孑然有所成就”。为此,毛泽东谈到交友的重要性,说:“亲师而外,取友为急。”
三不谈
毛泽东在学校有“三不谈”,一不谈金钱,二不谈家庭琐事,三不谈男女恋爱及色情的话。毛泽东自述中提及其事:
我逐渐团结了一批学生在我的周围,形成了一个核心,后来成为对中国的国事和命运产生广泛影响的一个学生会。这是一批态度严肃的人,他们不屑于议论身边琐事。他们的一言一行,都一定要有一个目的。他们没有时间谈情说爱,他们认为时局危急,求知的需要迫切,不允许他们去谈论女人或私人问题。
这样朋友不可交
有一个同学住在长沙城里,毛泽东曾去过他的家。那个同学叫仆人去卖猪肉,吩咐得非常过细,要买猪的什么部位,怎样形式的,叮嘱了半天,才叫前去。毛泽东此后再不和这个同学来往了。
1915年7月,致萧子升的信中写道:
夫人之生所遭不齐,惟豪杰之士知殊趋而同至,不型人以合吾之轨,亦不迁己以合人之型,此诚至公彻理之谈也。
人若有善,千里求之
1915年9月27日,致萧子升的信中写道:
此日如金,甚可爱惜!仆自克之力甚薄,欲借外界以为策励,故求友之心甚热。……(我)无他长处,惟守“善与人同”,“取人为善”二语。故已有得,未尝不敢告于人;人有善,虽千里吾求之。
江畔对诗
毛泽东与萧子升是东山高等小学堂的同学,也是第一师范学校的同学,后来又是新民学会的同志。他们的这种朋友关系持续了近十年。他们经常沿着湘江行走游学,抒发志趣。一次,见湘江沿岸风光秀美,他们不禁诗兴大发,对起诗来:
萧:晚霭峰间起,
归人江上行。
云流千里远,
毛:人对一帆轻。
落日荒林暗,
萧:寒钟古寺生。
深林归倦鸟,
毛:高阁倚佳人。
……
悼易永畦
易永畦,是毛泽东第一师范同学、挚友,1915年3月病逝,年仅二十二岁。毛泽东以诗篇追悼:
去去思君深,思君君不来。
愁杀芳年友,悲叹有余哀。
衡阳雁声彻,湘滨春溜回。
感物念所欢,踯躅城南隈。
城南草萋萋,涔泪浸双题。
采采余孤景,日落衡云西。
方期沆瀁游,零落匪所思。
永诀从今始,午夜惊鸣鸡。
鸣鸡一声唱,汗漫东皋上。
冉冉望君来,握手珠眶涨。
关山蹇骥足,飞飙拂灵帐。
我怀郁如焚,放歌倚列嶂。
列嶂青且蒨,愿言试长剑。
东海有岛夷,北山尽仇怨。
荡涤谁氏子,安得辞浮贱。
子期竟早亡,牙琴从此绝。
琴绝最伤情,朱华春不荣。
后来有千里,谁与共平生。
望灵荐杯酒,惨淡看铭旌。
惆怅中何寄?江天水一泓。
易永畦病逝,第一师范学校由校长张干、学监王季范、教员杨怀中等发起,召开追悼会,师生共送挽联256副,并编印成册,题为《易永畦追悼录》,毛泽东的对联是:
胡虏多反复,千里度龙山,腥秽待湔,独令我来何济世;
生死安足论,百年会有役,奇花初茁,特因君去尚非时。
好友早逝,悲恸之余,引发了毛泽东对于学生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,后来他大力提倡体育锻炼,还在《新青年》杂志上发表了《体育之研究》。新中国成立后,又倡导“发展体育运动,增强人民体质”,开展群众性的体育运动。
人贵有师友
陈昌是毛泽东第一师范学校的同学、朋友,也是他后来的革命同志。1915年暑假期间,与陈昌同住长沙浏阳门芋园内,探讨学问,互阅日记。他们还在一起多次聆听黎锦熙讲读历史方法、研究方法、读书自习方法,并向黎锦熙请教文学问题。黎锦熙介绍读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和《群学肄言》的“缮性篇”。黎锦熙非常欣赏这两个同学,有评价:
甚切实,文理优于章甫,笃行两人略同,皆大可造。
1917年1月1日、4月1日,陈昌日记中记录了毛泽东和他的交往:
一月一日早饭后,接润之兄信。读罢甚感。稍去萎靡气,故人贵有师友也。
四月一日,……午前十一时,接润之兄书,并赠《汤、康、梁三先生之时局痛言》一本。
昭山三人行
张昆弟与陈昌一样,是毛泽东的同学、朋友,只是年龄稍小,那时,毛泽东作为学生领袖或领导,而张昆弟则为助手角色。张昆弟在日记1917年9月23日:
(余与毛润芝、彭则厚三人作昭山之游,夜宿山寺。)谈语颇久,甚相得也。……彭君以清夜之感,久有为僧之志,且云数年后邀余辈同至该邑名山读书。余与毛君亦有此志,毛君之志较余尤坚。
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
毛泽东交友,不仅限制所在学校的同学中,而是广交好友。著名的“二十八画生征友”活动,被传为美谈。毛泽东自己回忆说:
需要结交一些亲密的同伴,有一天我就在长沙一家报纸上登了一个广告,邀请有志于爱过工作的青年和我联系。我指明要结交刻苦耐劳、意志坚定、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。
由于开始应征的朋友少,1915年9月27日,毛泽东致在修业学校任教的萧子升信,请这位老朋友帮忙,他在信中说:
近以友不博则见不广,少年学问寡成,壮年事功难立,乃发内宣,所以效嘤鸣而求友声。至今数日,应者尚寡。兹附上一纸,贵校有贤者,可谓介绍。
在这次征友中成为毛泽东“应者尚寡”之一的罗章龙,回忆说:我1912年长沙第一联合中学,于1917年上季毕业。我通过一师读书的毛泽东征友启事,认识了他。联中在长沙城里,一师在城南,两校相距四里。1915年,在我校偶然发现“二十八画生”征友启事。启事是用八裁湘纸油印的,有几百字,古典文体,书写用兰亭帖体。启事大意是要征求志同道合的朋友,启事原文有句云:“愿嘤鸣以求友,敢步将伯之呼。”按着启事内容、地址,我写了一封古典文的信。信的大意是:看见启事非常感动,希望能见面,约定时间和地点,我们谈谈。信末署名“纵宇一郎”。三四天后,得到了毛泽东的回信,他在信中引用了《庄子》的龙句话:“空谷足音,跫然色喜。”信中相约在定王台湖南省立图书馆见面,来时手持报纸为记。见面后,我们谈了三个多小时。临分手时,他说:我们谈得很好,愿结管鲍之谊。
应者五六人
1915年11月9日,毛泽东致信在北京教育部工作的老师黎锦熙,也谈到了这次征友活动:
两年以来,求友之心甚炽。夏假后,乃作一启事,张之各校,应者亦五六人。近日心事稍快,惟此耳。
三个半朋友
毛泽东自己回忆,这次征友活动,共得到“三个半朋友”,这“三个半”中,罗章龙是一个,李立三是半个,至于另外两个,不论毛泽东本人,抑或学术研究领域,至今尚无定论。毛泽东回忆:
我从这个广告得到的回答一共有三个半人。一个回答来自罗章龙,他后来参加了共产党,接着又转向了。两个回答来自后来变成极端反动的青年。“半”个回答来来自一个没有明白表示意见的青年,名叫李立三。李立三听了我说的话之后,没有提出任何具体建议就走了。我们的友谊始终没有发展起来。(《斯诺文集》(Ⅱ),第126-127页)
罗章龙回忆说:1915年,在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毛泽东,向长沙各学校发出了署名“二十八画生”的征友启事。我在第一联合中学读书,与他成了好朋友。毛泽东说,共收到了三个半人的回信。有一个姓萧的,湖南湘乡人,曾到法国留学。一个是联中黄老师的侄儿,我的同班同学,毛泽东对我说,黄年龄小,但很有希望,可惜身体不好,让我劝他多加注意锻炼身体,否则,学问成功了,身体变弱了。后来黄果然害病早逝了。另外,毛泽东说,“还有半个朋友是李隆郅”。李也是联合中学学生,比我低一级。这年暑假,毛泽东曾给当时受聘北京大学的黎锦熙写信,谈及此事,表示快慰,遗憾所得朋友不多。
定王台谈话
罗章龙回忆:1915年,在长沙第一联合中学读书的我,与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毛泽东,成了好朋友。第一次见面,我们在位于定王台的湖南省立图书馆见面,谈了三个多小时。谈话的主要内容,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第一,当前青年头脑中存在的问题,最主要的是治学问题。毛泽东说,现在的教育制度不好,学用不符,读书与社会实践脱节,是最大问题。在给我的信中说,“希望现在教育界的人死绝”。第二,怎样处世做人,是当时最流行的问题。毛泽东说,要使自己的学习、工作同社会联系起来,不能愤世嫉俗,也不能消极悲观,不能醉生梦死。第三,关于人生的价值。毛泽东说,人民工作要求对社会有一定的贡献,这样就要努力。评价人生价值的大小,就要看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。第四,关于我们所最关心的宇宙观问题。毛泽东说,物质是宇宙的本体,唯心论是偏见。当前最主要的,是要用科学与实践去代替中国社会的旧思想。第五,关于社会改造问题。贫富对立是阶级斗争问题,中国二十四史都不能解决贫富对立问题,今日还是个悬案,没有解决。他把科学与历史综合起来,写了几十万字,对贫富对立有一番研究,从中国最古的井田制,均田制,到太平天国的“天朝田亩制度”,都有深刻的研究,对每个问题,都有自己的见解。
《送纵宇一郎东行》
1918年春,罗章龙准备去日本留学,新民学会在长沙北门外的平浪宫举行聚餐,为其饯行。毛泽东用“二十八画生”的笔名给罗章龙写了一首诗相赠,诗云:
云开衡岳积阴止,天马凤凰春树里。
年少峥嵘屈贾才,山川奇气曾钟此。
君行吾为发浩歌,鲲鹏击浪从兹始。
洞庭湘水涨连天,艟艨巨舰直东指。
无端散出一天愁,幸被东风吹万里。
丈夫何事足萦怀,要将宇宙看稊米。
沧海横流安足虑,世事纷纭何足理。
管却自家身与心,胸中日月常新美。
名世于今五百年,诸公碌碌皆余子。
平浪宫前友谊多,崇明对马衣带水。
东瀛濯剑有书还,我返自崖君去矣。
按,罗章龙到上海,因5月日本发生镇压中国留学生事,未成行。
学生时代的毛泽东,广交朋友,但不是滥交朋友,也不是功利性的交友。他交友很挑剔,对朋友要求也很严格。用毛泽东自己的话,他“读孔孟之书六年”,即读了六年私塾,应深谙孔子提倡的“益者三友”、“损者三友”的交友之道。以振兴国家、拯救黎民为己任,以“友直”、“友谅”、“友多闻”作标准,广交朋友,与他们交流学问,沟通思想,提升志趣。这种相互之间的共同学习、相互熏陶,交如管鲍,又远超管鲍之上。这种以救国救民为出发点的交友理念,传承于孔子儒家,又高出传统的儒者之道。
「 支持乌有之乡!」
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。
帮助我们办好网站,宣传红色文化!
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,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(wyzxwz1226)
